首页 业界 要闻 快讯 热点 推荐 聚焦 头条
 
站内搜索:

三星宣布已开发出带有万事达卡指

Google睡眠追踪应用程式解决方案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要闻
起底ETF背后的私募“帮忙资金”:“快进快出”不可取,长线布局要规避
更新时间:2025-02-18 17:18:51

  一直以来,公募基金为了保成立,在基金募集时不免会找一些“帮忙资金”来达到2亿的门槛,这在行业内已经成为了一项心照不宣的操作。

  如果说过去这种“行规”更多地存在于主动权益类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等产品中,那么随着近年来公募指数投资产品的快速发展,帮忙资金这种角色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ETF产品的背后。

  近期,某业内知名的主观私募出现在一只1月成立的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虽然金额不大,但也引发行业热议。事实上,私募基金认购ETF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近两年来,在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表现不佳的大背景下,基金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ETF领域并加速布局,内卷已经成为ETF行业不可否认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保发行而找帮忙资金是比较普遍的行业现象。

  但与此同时,一些资金作为帮忙资金“快进快出”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争议,有可能会对ETF产品的稳定运营产生影响,也不符合公募基金正在助力构建的“长线长投”生态与信念。多位业内人士在受访时表示,应避免短期帮忙资金的干扰,基金管理人要加大ETF产品上市后的精细化运营、做好投资者的服务和陪伴,助力构建“长钱长投”市场体系,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通过ETF入市。

  2024年共有130家私募旗下产品出现在124只首发ETF产品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合计持有份额达33.60亿份。

  从不同类型私募持有首发ETF份额来看,
 

  
 

  正如安爵资产董事长刘岩对因此,ETF对于私募基金的配置价值毋庸置疑。而问题在于配置方式。

  众所周知,ETF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流动性好,如果看好某只指数并且想要投资,完全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更不用提ETF从成立到上市中间一般还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资金占用成本不菲,上市当天还有可能面临破发的风险等。

  刘岩也指出,从方便快捷程度来说,二级市场交易极为便利,投资者可像买卖股票一样通过证券交易软件实时下单,瞬间就能完成交易。

  而在风险层面,认购首发ETF产品时,由于新基金成立初期,其建仓策略、投资组合的构建尚不明朗,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二级市场的ETF已经有了一定时间的运作,其持仓结构、业绩表现等都相对透明,投资者能够基于过往表现进行风险评估,更精准地把握投资风险;同时,二级市场ETF价格实时波动,投资者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投资时机,降低风险。

  再从时间成本考虑,从认购ETF开始到基金成立,再到开放申赎,往往需要经历一段时间。而在二级市场买入ETF随时可以操作,能让资金快速投入使用,避免资金闲置,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成本。

  既然如此,

  对价成本约为千分之一,量化私募更受“青睐”

  由于有2亿元成立门槛的要求,公募基金募集时找帮忙资金支持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所谓的“帮忙”当然也不是纯帮忙,而是要支付成本,并且这个成本并不低。

  举个例子,此前普遍流传称股基的“帮忙资金”成本对价约在2%~4%不等,债基则减半、约在1%~2%。

  而针对ETF产品,不过有知情人士告诉相比之下,作为公募的帮忙资金搭建关系、获取更多合作机会才是很多私募机构的目的。

  举个例子,据上述知情人士介绍,如果公募基金决定找私募资金帮忙并且成为长期合作关系,那么后续就会大力将该私募发展成为非公开的做市商,而认购的这部分ETF产品可以作为底仓提供流动性,“更多是针对一些偏量化的私募”。

  除此之外,公募基金也会考虑为私募管理人提供其他方面的帮助,例如对方需要跟某些渠道合作,公募就会凭借自己强大的渠道资源,顺水推舟去做一些沟通对接方面的工作。

  刘岩也指出,对于私募而言,作为帮忙资金存在许多潜在好处。一方面,私募能借此与基金公司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未来开展其他业务合作奠定基础,如参与新基金产品设计、获得更多投研资源共享等;另一方面,若私募对该ETF的底层资产有深入研究、认为未来有较大发展潜力,前期以帮忙资金进入,后续也能享受资产增值带来的收益。

  当然,作为帮忙资金,出现亏损是大忌,因此公募基金管理人会想方设法保证让对方“保本出”。例如,与“帮忙资金”进行信息的充分沟通,让对方能做一个比较充分的对冲、降低风险敞口等。

  听上去,双方合作俨然是你情我愿、各得其所。但对这样的操作,业内也存在不同看法。

  有私募明确拒绝:我们不搞这个,风控不通过

  小刘供职于一家知名私募,他对“这里面其实存在一定风险,如果上市当天破发了就有可能出现亏损。如果管理人用自己的钱买那随意,但私募产品亏了就是持有人买单,所以这个操作都过不了我们风控。”

  有私募人士对他直言,如果是单纯帮忙,那管理人道德上肯定是不占优的,“可能没有做到勤勉尽责,风控上也存在瑕疵”。

  刘岩也表示,对于私募基金的投资者而言,私募参与ETF发行可能带来更多投资机会,但同时也需警惕,私募参与帮忙资金可能存在利益关联。若私募过于看重与基金公司的合作关系而忽视对ETF产品的客观评估,可能导致投资者面临投资损失风险。“所以投资者需要更加关注私募产品的投资策略披露以及对ETF选择的依据,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规避“帮忙资金”影响,推动ETF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对ETF的投资者来说,帮忙资金撤退同样会带来一定影响。

  根据Wind数据,我们做了两个统计,首先是全市场ETF中,另一方面,根据Wind数据,为了更好地反映短期内资金的流出情况,我们选择了去年下半年成立上市、如今规模已不足1亿元的产品。结果显示,其中有多只产品上市首日赎回规模就超过1亿元、缩水超过四成甚至五成,成立至今规模减少超过七八成的也不在少数,还有产品成立仅一个月缩水已超过90%。

  当然,部分产品可能是因为后续持营存在一定困难,导致了规模的大幅降低。但在短期内规模快速缩水的产品中,出现帮忙资金的可能性相对更大。

  对此,刘岩表示,对此,而对于某些各家都十分重视的战略性ETF产品,基金管理人一方面会尽量把帮忙资金发展成长期合作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会在上市之后第一时间引入险资等其他机构的资金,对存量份额做一个腾挪,从而保证产品规模和稳定运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把这些帮忙资金变成了长线资本。

  近年来指数化产品发展势头迅猛,各家几乎都是一拥而上、跑马圈地,不仅要布局ETF等产品,还要实现宽基指数、跨境市场、细分主题产品等全覆盖。而ETF产品又有2亿元的硬性门槛要求,为了首先保证产品的成立,“帮忙资金”也就应运而生。

  但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讨论的,帮忙资金的突然撤离有可能会对ETF产品的稳定运营产生影响,同时这类资金“快进快出”的风格也不符合公募基金正在助力构建的“长线长投”生态与信念。有业内人士就对相比之下,“发小做大”模式下,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更注重产品的长期业绩和口碑,愿意把投入放到产品上市以后、做好投资者的服务和陪伴,在持续运营里不断培养规模和流动性,也更有利于推动行业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通过ETF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