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业界 要闻 快讯 热点 推荐 聚焦 头条
 
站内搜索:

如何在Windows 10上禁用自动更新

小米11pro是ltpo屏幕吗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要闻
专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刺激消费不应限制消费品类,AI冲击下就业主要靠服务业
更新时间:2025-03-09 12:50:22

  
 

  “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这一提法。

  发放育儿补贴、增加高中学位供给、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诸多民生政策将在2025年逐步实施。

  不仅如此,中还首次出现了“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稳住楼市”也被写入了总体要求。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说,这是一个“民生为大”的报告。

  当下,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在增加、国内需求仍然不足,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而为何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民生领域?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就业和消费,又将会有哪些变化?

  就这些话题,

  地方可以发债收购存量房保民生再进一步

  国内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点最重要,一是房地产市场仍未完全“止跌回稳”,二是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

  今年财政政策有一定转向,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近12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达到4.4万亿元,将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多与民生相关。

  以前地方专项债主要是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以此弥补国内需求不足。但现在能够盈利的基建项目越来越少,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投向基建的意愿也不强。中央政府在适应这种变化,允许地方专项债投入民生领域,这一点和以往不同。

  专项债用于收购存量房也是首次提出。最近一两年,中央政府希望地方能够收购存量房,也推出了央行再贷款政策,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现在,地方可以发债来购买存量房,具体的效果如何还不清楚,但中央政府在保民生方面又迈进一步。

  另外还有一个变化,专项债没有规定各项用途的具体比例,给予地方政府一定自主权,各地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使用,带动地方需求。

  但更多资金流向县中,可能难度较大。教育拨款是按照中学的评级来确定的,评级越高的学校获得的资源更多,而高级别学校往往都在城区。县中更多是依靠县城本身,一个县的财力强,投向教育的钱就更多。

  很大程度上来讲,教育仍是地方事务,更高一级的政府甚至教育部,或许可以“拉平”分配。比如说一个城市中,城区学校比郊县学校资源更多,市级教育部门可以将经费向郊县学校倾斜一些。

  当然这是很难的,但是值得往前推动。

  AI冲击下新的就业岗位基本全在服务业

  长期来看,要关注就业结构问题,这与经济结构有关。过去十来年,我们过于注重制造业,对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但绝大多数城市最终要以服务业为主。

  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只占总体就业人数的16%左右,虽然制造业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这是“无就业的增长”。即使是先进制造,也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

  DeepSeek火了之后,很多城市都在反思,为什么自己的创新力不够。但梁文锋做出DeepSeek,主要靠的不是政府“砸钱”。政府需要支持的是技术路线明确、研发费用高昂的领域;从0到1的创新,一开始都很小,应该交由市场。

  政府要做的只是创造生态,提供空间让年轻人自己去闯。

  新的岗位在哪里?我可以肯定,基本上全在服务业。制造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会越来越低,各种岗位会逐步被机器人取代。

  服务业才是吸纳就业的主体,一个小商铺可能只雇两个人,虽然看上去很小,但是总量加起来很大。关键是把生态做好,让小街小店重新繁荣起来,自然就会解决很多就业。

  从消费端刺激需求建议直接发放不规定用途的消费券

  实际上这是一种产业政策,只不过补贴的是终端,类似于之前买新能源车享受补贴。这仍然是供给端政策,而不是消费端政策。

  消费券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消费,也是一个问题。当然会有人是因为补贴去消费,但是不少人只是将消费时间提前,很少会从“零”刺激出新的消费需求。从全年来看,对总体的消费影响不大。

  如果真的想从消费端去刺激需求的话,建议直接发放不规定用途的消费券,但是要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比如通过市场化企业发放央行的数字货币,500元的消费补贴必须半年内花完,每次消费可抵扣20%的金额。这是一个心理账户,当限定时间内不使用,钱就要消失时,大家会更加积极去消费,从而产生引致消费。

  消费券不应该规定消费品类,因为政府并不知道每个人的真实需求,应该让大家自主决定消费用途,没有限制的钱才会花出去。

  按照这种方式,如果发放5000亿元消费券,可以撬动2.5万亿元的消费。即使其中有一半的消费是原本计划的,也有1.25万亿元的新消费出现。

  但要让大家真正愿意消费、主动消费,关键还是要稳住房地产、增加地方政府的支出,这两部分合计创造的需求占到总需求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