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业界 要闻 快讯 热点 推荐 聚焦 头条
 
站内搜索:

松下承诺通过其新电视在PS5上实

如何在Twitter上使用黑暗模式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要闻 > 要闻
成都高新区发布“活力35条” 加快打造“营商环境一流标杆”
更新时间:2025-04-07 16:08:51

  日前正式出台,围绕激发产业投资活力、科技创新活力、企业经营活力、市场开放活力四大维度,推出35条工作举措。其中,既有对表改革要求的“规定动作”,又有对标先进地区做法的“标杆借鉴”,更有深化本地改革特色的“自选创新”。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改革持续迭代升级。今年,贯彻落实成都市“立园满园”“进解优促”重要工作部署,成都高新区将坚持“圈链”服务思维、企业需求导向、数字赋能路径,以“活力35条”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成都高新区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发布会”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举行。聚焦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驾驶四大前沿领域,现场发布首批20个产品应用场景清单,旨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释放场景机会,赋能企业发展。

  从过去的机会清单,升级为现在的场景清单,凸显出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理念和策略之变。

  传统的场景创新是“找订单”,把城市的公共服务、政府政务、政府工程、城市治理等事项悉数开放给企业;现在推动的场景创新,更加聚焦于为新质生产力“搭场景”,例如当一家科技型企业的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没有找到应用空间时,城市可以给予具体的落地应用场景。

  在此次“活力35条”中,聚焦激发市场开放活力,构建场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向民营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制度等举措也尤其值得关注。

  其中,提出向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组建场景创新工作专班,建立“工作专班+场景公司+行业主管部门+重点产业片区”的此外,还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问需于企”是营商环境政策举措制定的前提。

  去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扎实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聚焦近千条企业共性诉求分析,印发了“进解优促”15条专项工作举措,旨在制度性解决企业共性诉求、堵点、难点问题,为制定新一轮优化营商政策措施奠定了基础。

  在此次的“活力35条”中,成都高新区进一步突出企业“需求导向”,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设立“人社专员”保障企业用工、优化“进解优促”常态化企业服务机制、助力企业跨境出海拓市场等数条举措,覆盖了融资信贷、用工引才、获得市场机会等企业高频诉求,致力于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成都高新区 例如,针对企业研发技术攻关需求,“活力35条”提出支持深化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主题活动,征集企业亟待解决的产品升级、制造工艺改进等技术研发难题,形成科技攻关需求清单,组织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对接,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而在新趋势新诉求方面,随着“成都高新造”全球爆火进一步带动企业出海浪潮,“活力35条”提出将成立外贸工作专班,建立“蓉品出海”协同服务保障机制,全年支持不少于100家企业走出去。尤其提到将鼓励数字文创“出海”,推动四川游戏创新发展中心打造数字文创出海服务中心。此外,提出要优化数字经济产业人才目录,将数字经济细分领域人才纳入成都高新区人才目录,引育急需高端人才、高能级创新创业人才。

  以“人工智能+”为路径 推动数字营商环境持续升级

  2024年起,为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智慧化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提出打造数字营商环境示范,全面提升企业服务。

  今年的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这为成都高新区进一步升级打造数字营商环境示范提供了更鲜明的导向和更有力的抓手。

  今年“活力35条”中,数字营商环境持续升级,针对打造一流政务环境,提出了探索“AI+金融画像”全量预授信、推动“AI+政务服务”智能升级、创新“AI+智能制造”数智转型、升级“AI+惠企政策”精准匹配等一批数字赋能的重点举措。

  例如,在惠企政策匹配上,将本地化部署人工智能大模型,完善企业、政策“双画像”,通过“高新通”平台向企业推送,精准推荐惠企政策,并提出今年政策年度兑现率不低于90%。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2024年新登记企业4.5万户、增长15.9%。目前,区内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486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家,上市公司56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达47家,居中西部第一。

  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运行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政务服务、惠企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深度应用,精准适配企业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其最终落脚点仍在于为经营主体降成本、增便利、稳预期,全面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文/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