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业界 要闻 快讯 热点 推荐 聚焦 头条
 
站内搜索:

Apple Maps将直接在机场位置卡上

如何在WhatsApp中分享您的位置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快讯 > 快讯
一页纸困局,信用评级行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投资者付费模式仍或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更新时间:2025-07-31 19:40:25

  的确已有头部评级机构向投资者透露接到有关部门窗口指导,要求加速改变收入结构,并简化披露信用评级报告,目前注册及获取报告虽仍免费,但具体何时开启收费模式尚未确定。

  所谓的 “一页纸” 简化报告并非真的仅有一页,实际上它仅披露债券信用评级报告、跟踪评级报告的首页核心内容,通常为2到3页,涵盖主体评级结果、债项评级结果、评级时间等核心要素,以及债项概况、评级观点、评级展望等具体内容,同时还会披露 “优势/正面” 与“关注”事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完整的评级报告全文内容丰富得多,一般在20页左右,会综合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行业发展、公司治理、业务经营情况、财务数据、外部支持、债券偿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后给出发行人主体评级与债项评级结论。对于投资者和公众而言,评级报告不仅是了解行业、发行人主体业务发展情况的重要窗口,也是梳理发行人财务指标的关键一位评级公司原高管认为,“目前一页纸报告主要是头部机构进行试点,并不存在行业强制执行,会存在部分评级机构不转向该收费模式的情况,因而在市场规律的运作下达到博弈平衡后,一页纸简化报告或更像是头部机构加筑护城河的工具”。

  尽管如此,头部评级机构试水 “一页纸” 信评报告,仍被业内视为国内评级行业转型的重要一步。据了解,近年来监管积极酝酿出台信评行业相关行动纲领,旨在引导改变评级公司收入结构,进一步提升投资者付费比例。

  “目前在以发行人付费为主流模式下,评级结果分布高度集中,滋生出评级虚高、评级选购等诸多问题,其中关键一点是评级行业作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一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存在市场化竞争的格局,退出机制不足导致‘僧多粥少’”,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外三大评级机构为例,最终三大评级机构合计市占率超90%,是充分市场化竞争的结果,评级机构积极维护投资者利益,为评级结果买单。

  与此同时,与美国等成熟市场不同,中国债券投资者结构以商业银行为主,其风险偏好高度趋同。当大多数投资者都采用相同的内部评级体系时,外部评级的边际价值就大幅降低,这种同质化竞争导致投资者付费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某国有大行资管部负责人表示。

  2021年8月,《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出台,取消了债项的强制评级要求,但仍保留了主体评级要求。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这或仍为评级机构保留了非市场化竞争的窗口,导致评级机构和发行主体的绑定关系加深。“对于议价能力强的主体演变为‘价格战’,对议价能力弱的主体演变为‘评级战’,并未有效形成投资人收益视角的评价立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

  多位投资者坦言,在信用投资领域,影响其付费意愿的关键因素在于信用评级的区分度。“这几年机构对城投债的信用评级区分度不是很高,而产业债投资决策不仅仅依靠外部机构的评级报告,如果让机构付钱才能获取评级报告,我们可能会比较慎重。”

  一位私募人士也表示,过去一些存在争议的地产债基本都获得了 “AAA” 主体评级,他愿意为评级报告付费的重要前提是,报告在准确的基础上,能够为后续投资回报带来超额收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付费模式并非问题的核心,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业务也主要是发行人付费,关键在于评级机构是否真正履行了其应有的职责。监管推动的“一页纸”报告模式可能有两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公开简版报告履行了评级公司向市场提供信息、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基本职能;二是通过深度报告的收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评级公司成本平衡的问题。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探寻由发行人主导的付费模式向投资人转型,,由投资机构的投资业绩对债券的评级结果打分反馈,以此确定评级机构的风险拨备金计提情况,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

  “仅靠评级机构去推动投资人付费模式还远远不够”,有分析人士指出,评级机构较发行人和投资机构的话语权相对较弱,体量也偏小,无法短时间内在投资人付费端形成新的有区分度的制度安排。从更深层次去看,国内投资机构风险偏好一致,机构行为趋同或也难以短期转变,与此同时,在债券市场建设方面,尚未完全搭建区分度明显的高收益债券市场,或也将阻碍投资人收费模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