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论》曾揭示了货币与黄金的本质关系——“黄金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而随着今年以来黄金在央行储备中的价值先后超越欧元和美债,黄金“再货币化”的进程显然正在加速……
黄金再货币化是主张恢复黄金货币职能并重建固定汇率制的金融政策构想,该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黄金非货币化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持续动荡。其核心在于强化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属性,而非单纯恢复金本位制。
也许,美国国债遭遇的抛售行情远没有欧洲或日本债券那样剧烈,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国债,仍然享有来自央行和其他管理外汇储备的官方机构稳固的基本面需求。
但近年来,美国国债在全球储备投资组合中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而央行的黄金持有量却因需求加速和价格飙升而激增。
根据欧洲央行研究,各国央行目前持有3.6万吨黄金。自疫情后通胀飙升及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全球央行持续大规模购金。过去三年间,全球央行每年增持黄金的规模均突破了1000吨,连创历史纪录,这几乎是过去十年年均购金量的两倍。
目前,各国央行持有的黄金总价值已达到了约4.5万亿美元,远超它们持有的3.5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储备。
与黄金储备规模的攀升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国债在全球央行储备总量中的占比近年来则持续萎缩。据部分统计数据,其占比现仅为23%,远低于2010年代逾30%的峰值,且低于黄金当前27%的占比。
这段时期其实本身颇为意义非凡。1990年代末,许多欧洲国家在欧元启动前积极抛售了黄金。令人惊讶的是,当时最大的黄金卖家竟是英国——这个本身并未加入欧元区的国家。
1999年8月,金价一度暴跌至了每盎司250美元左右,较1996年初下跌40%。这促使各国央行于同年9月达成了《华盛顿协议》,实质上限制黄金抛售。
当其他一切看起来都不稳定时,投资者就会涌向安全港。就连美国银行近期也开始将黄金誉为“最后的避风港”,而曾经作为避险资产标杆的美国国债,如今的信誉则遭到了特朗普政府持续的破坏。
而若以黄金衡量,美元自1971年以来其实已损失了近99%的购买力。
Costa指出,“。黄金能否重新夺回其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令人瞩目的75%的央行储备资产份额?这目前看起来不太可能——或许需要漫长的经济危机和连续多年的两位数通胀。
“但有什么能阻止这一贵金属的份额扩张呢?那很可能需要通胀压力、地缘政治风险和经济不确定性显著降温。从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来看,这些情况在短期内似乎都不可能发生,这意味着储备管理者将继续增持黄金。没人会想逆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