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初宁银理财多只产品入围申购名单,截至 7 月 25 日入围数量居首,两只产品各获配 6557 股新股、初步获配 4.3 万元;此前 3 只产品合计获配 4263 股、初步获配 10.6 万元。
	  宁银理财为何如此勇敢?接近宁银理财相关人士向回应称,积极参与线下打新,是“为更好践行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使命。”该人士表示,新政发布后,宁银理财第一时间将其视为“把普惠金融活水引入优质实体企业、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的重要抓手,借助现有的投研平台与团队,把网下打新收益转化为理财产品稳健增厚收益的多名银行理财子人士向确认,过往理财子实际上可以借道公募基金等渠道间接参与打新。本次新政对于理财子的最大意义,在于首次将理财子纳入线下打新的A类席位,后者长期由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占据,且具备优先配售优势,是打新市场的主力军。“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从合作伙伴转变为兼具竞争对手的关系。”
	  “打新业务对公司含权理财产品预计有一定的收益增强效果。”上述宁银理财相关人士表示。
	  多名理财子内部人士也向确认,增厚自家理财产品的收益是理财子直接入局线下打新的主要意义。
	  相比约32家银行理财子的数量,光大理财、宁银理财两家显然是“少数派”。那么,目前其他理财子对参与线下打新的态度如何呢?
	  3月底,新政发布后,有多家理财子在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表示,积极看好并将参与。
	  但连日来,调研多家知名理财子时发现,行业主流的看法是“还没有参与”、“目前没有参与的计划”、“条件不具备”、“暂无考量”。继续观望和等待甚至沉默,是当下多家机构的主流态度。相比来看,宁银理财甚至显得有些“另类”。
	  当然,有银行理财子也表示,“后续条件成熟和合适会参与”。还有理财子回应“还在研究摸索中”。
	  有理财子表示了未来参与线下打新的信心。平安理财相关人士就向指出,对平安理财而言,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相关业务经验,且在内部投研能力提升、外部资源支持下,也快速形成对新股的定价能力。至于新股的信用评估、流动性管理方面,理财公司主要配置信用等固收资产,配合高额度、多批次的产品到期和发行,这两方面其实构筑了一定的相对优势。
	  新政已经开闸半年多,为什么大部分的银行理财子不参与线下打新?多家银行理财子人士从不同角度为给出了解释。
	  某头部理财子人士向表示,目前大部分的银行理财含权定位仍然是以绝对收益为主,追求长期的稳健收益。这对理财机构来说挑战较大,一方面要对打新股票的底仓下跌做好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对新股的估值定价偏稳健,这和以相对收益为目标的公募基金参与打新的思路有较大差异。
	  当前银行理财的客户多数仍习惯于一年以内的产品周期。
	  8月7日的公开会议上,建信理财董事长齐建功就公开表示,目前银行理财持有的理财产品短期化特点非常突出,个人投资者持有期普遍短于一年。“目前大多数投资人认为,理财公司主要或者只能提供一些短期地波稳健的理财产品,理财公司反过来也觉得客户对公司的期待就是这样的。”这样就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如果这种惯性不打破,理财公司未来的发展之路将受到很大限制。
	  显然,如何找到合适的投资者,如何做好投资者教育,说服其参与购买以线下打新为特色的理财产品发行,这将是理财公司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单纯靠自有资金去参与打新,显然不太符合政策意图,也不符合行业实际。
	  因为和传统的对手公募基金不同,理财子之前并未有直接下场,自然也就没有组建相关投研团队。如何确定合适的打新标的、如何进行合理定价、如何应对新股破发或锁定期内的市场波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组建专门的团队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未短期就能完成。
	  有少数理财子在这方面已做好准备。上述接近宁银理财相关人士就向表示,该司利用现有的相对完善的投研体系及投研团队,构建起了科学合理的研究定价体系。“目前公司投研团队完善,共有近20名研究员,覆盖周期、科技等行业,能够较好地支持权益投研体系的需求。”
	  有银行理财子人士向指出,公募基金参与打新的多为股票、混合等高风险偏好的基金列表,容易满足参与打新的股票底仓规模,而理财产品整体风险偏好较低,当前能达到打新股票底仓规模的含权类产品数量仍待进一步扩容。
	  “当前理财子含权类理财产品的只均规模本来就不大,能够达到打新底仓规模条件的就很少了。”某头部理财子人士也向表示。
	  “综合来看,目前银行理财子大规模入场线下打新的时机仍不成熟。当然,明天应该会更好。”有业内人士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