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监管机构各种新规的出台,在IPO收紧的大背景下,一级市场退出难成为了共性问题,大量的股权投资基金被套牢在一级市场,因此“并购”被大家寄予厚望,成为近两年资本市场最热的话题之一。围绕上市公司的收并购业务,各种概念和形式的也是层出不穷。有些确实很有借鉴意义,有些观点完全不具备可操作性。
半山创投作为一家秉承着“与创新者同行”理念的早中期投资机构,一直围绕着高精尖技术在布局,投出了多个突破“卡脖子”难题的项目,也因此曾被央视一期纪录片收录其中,著名财经作家王千马出版的两部著作《城市战争:国运、时代及世界三重奏下的区域沉浮》和《“制造”新东莞》,均把半山创投的投资案例和投资理念收录其中。半山创投的核心团队具有强烈的工科基因和产业背景,实操过上市公司的并购项目,在业内是为数不多具有并购实际操盘经验的创投机构之一。分享的是本人对并购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各位读者的斧正和指导。
海尔集团CEO周云杰说,复盘过去,接近70%的并购都很难说是成功的。究其原因,每家上市公司并购的原因和目的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多元化发展、有的是为了夯实行业领导地位、有的是为了兑现上市前的抽屉协议、有的是面临退市压力必须转型、有的是主动作为积极布局... ...
并购如果消化不良或没有设计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2018年基蛋生物以1.7亿元收购景川诊断55%股权,试图切入分子诊断领域。然而由于并购协议条款模式,未明确财务总监派驻条款,而且双方在董事会席位分配上长期僵持,最终引发激烈冲突。2024年8月,基蛋生物高管带领人员强行进入景川诊断办公场所,导致后者暂停生产经营,双方陷入“互控”僵局。截至2024年半年报,基蛋生物因景川诊断失控导致营收同比下滑12.18%,净利润下降12.99%,审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出具“非标”意见。
认真分析,基蛋生物在并购进程中,在三个方面没有做好:一是治理体系未同步,未在并购后及时调整子公司管理层,导致管理权悬空;二是协议设计缺陷,业绩对赌条款未明确执行细节,引发长期诉讼;三是文化冲突升级,从商业分歧演变为肢体冲突,暴露并购双方信任崩塌。
红相股份在2017-2020年间,斥资17亿元收购银川卧龙、星波通信等标的,形成超10亿元商誉。这两个并购案例导致红相股份2024年净亏损3.36亿元,被证监会以涉嫌财务造假立案调查,面临退市压力。
红相股份的这两个并购,失败原因归结起来有三个:第一,估值泡沫。收购银川卧龙时溢价超20倍,未充分考虑行业周期性风险。第二,尽调失效。未发现标的公司财务造假,导致商誉减值和法律风险叠加。第三,战略摇摆。从电力设备跨界至军工、铁路,业务协同性差,最终全线年葡萄酒企业莫高股份拟跨界收购皓天科技51%股权,但因战略逻辑不清晰、动机不纯、估值分歧等原因终止交易。
这些案例说明并购重组并非“业绩仙丹”,需要警惕高商誉、跨界扩张和关联交易等信号,理性看待,避免出现消化不良,给双方带来巨大的风险。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规避掉这些问题呢?我们觉得当然是有的,这便是“渐进式”并购的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一步步的来,从零开始孵化,逐步增加筹码。《科创经济学》一书具体到实操层面,半山创投与上市公司共同发行CVC产业基金,重点围绕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产业链进行布局,提前在早期阶段占位子,发现优质标的后,上市公司可以持续增资、直至取得控股权,在这期间与核心团队保持持续沟通,彼此自然会培养出默契感。最后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完成余下股份的收购,让整个创业公司成为公司的一个新业务板块,甚至成为公司转型的关键支撑。这种模式有几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公司初创阶段的业绩波动,对上市公司财报影响不大,因为是通过CVC产业基金投进去的。二是不会有很高的商誉,因为大家几乎是全程陪跑的,价格相对合理。三是可以有效避免很多因为文化不相容而导致的问题,因为从企业很小时候,上市公司便已经与其对接交流,彼此已经形成了较好的默契度。
这种联动创投机构进行“渐进式”并购的方式,最大的挑战在于要找到具备工科基金和产业背景的创投机构合作,这样大家的沟通会在一个频道上,这样的创投机构能够更好的理解上市公司核心诉求,以及创业公司的核心关切点,能够协助双方做好匹配、管理好他们的预期。
当然,半山创投便是这样的机构,欢迎上市公司与半山创投对接,沟通合作发行CVC产业基金的事情,以协同上市公司实现外延式增长。